close

  本報駐滄州記者 李家偉 文/圖
  膚色黝黑,不善言談。王景國就是這樣一個人,一個用10餘年的時間默默護路,只為“大家走著舒坦”的人。
  王景國的正式身份是泊頭市文廟中心衛生院的職工,在過去的10多年裡,利用業餘時間做起了“義務護路工”,凡是坑坑窪窪的路面,他只要遇上,總要去墊平。面對別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嘲諷,他的回答特別簡單:“我就是為了讓大家走著舒坦。”
  義務護路10多載
  王景國今年47歲,說起義務維護公路,還要從2003年說起。
  那年,一條廊泊路出現在王景國所在的泊頭市齊橋鎮五軍寨村旁。原先村民們出行不方便,現在有了這條公路,大家的出行難問題得到瞭解決。看著大馬路,王景國由衷地高興。他覺得,路修好了,自己也成了一名“受益者”,有義務乾點兒什麼。
  於是,從那時起,王景國多了一個“愛好”,那就是維護公路。開始時他只是維護路邊的橋涵,下雨以後去墊土、修埝兒,後來發展到只要看到路面上有碎玻璃碴子之類的垃圾就掃走。隨著眼裡看到的活兒不斷增多,他的“護路工具”也漸漸“豐富”起來,最初他騎一輛笨重的自行車上下班,他就在自行車後面掛上挎筐,裡面放上水桶、扁擔、鐵杴等工具。他也成為了公路上的一道“流動的風景”。
  從那時起,王景國堅持了10多年。
  “服務半徑”不斷擴展
  記者在衛生院見到了王景國的那輛機動三輪車。只見三輪車整個車廂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工具塞得滿滿的。自製的“三角架”插上紅旗就成了“警示標誌”,還有鐵杴、小推車、笤帚、水桶……甚至還有一個專業的“水平尺”。
  王景國說,剛開始時他只是憑著一份熱情墊墊路上的坑窪,隨著“經驗”的不斷增加,他的“護路技能”也不斷提升,最後還摸索出了一套方法,能夠又好又快地完成“任務”。
  這輛機動三輪車是王景國2012年時“狠心”買的。這讓他的“戰鬥力”有了顯著提升,輻射的“服務半徑”也明顯變大了。原先,他主要是圍繞著自己上下班經過的路進行維護,當他有了“快車”以後,他將服務的半徑輻射到了周邊更遠的地方,眾多平日里缺少維護的鄉間公路成了他主要的維護對象。至今,王景國修路最遠到達的地方已經到了滄縣崔爾莊一帶。
  就為了“讓大家走著舒坦”
  說起自己這些年來的“義務護路”,王景國覺得沒有什麼。在他看來,這隻是一件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。
  當然,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、支持他。這些年來,總是有一些聲音能夠傳到王景國的耳朵里:“沒人給錢,也掙不來名,乾這個到底圖什麼呢?”甚至有人說得更難聽:“神經病,有勁兒沒處使!”……這樣的聲音肯定不會讓人舒服,但王景國沒有因此停下自己的腳步。他說,自己確實不圖什麼,想來想去也想不出自己這麼乾到底有什麼“目的”,如果非要找,那就是為了“讓大家走著舒坦”。特別是看到曾經坑坑窪窪的路面經過自己的努力變平了、好走了,自己心裡就會涌上來一種滿足感。“路不分界,都是人走的。”王景國淡然地說。
  (原標題:10多年修路,只為“大家走著舒坦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14emsz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